引言
14 岁的初中女生小柯,本该是在阳光下肆意欢笑的年纪,却被持续两年的阴霾笼罩。
患者主诉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她总说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提不起劲儿,曾经痴迷的舞蹈和写作,如今连碰都不想碰。每到夜晚,失眠就准时找上门,要么睁着眼睛到天亮,要么好不容易睡着,也会被光怪陆离的梦惊醒,醒来后只剩满心疲惫。父母看着女儿日渐憔悴的脸庞和沉默的背影,再也坐不住了,带着她来到我院,找到了王文强院长。 王院长接诊过不少青少年患者,深知女生在情绪表达上往往更内敛,抑郁症的表现也可能更隐蔽。他耐心地和小柯聊天,从课堂趣事问到和朋友的相处,一点点引导小柯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详细了解小柯的日常状态后,王院长建议做近红外检测,深入查看她的大脑神经活动。 检测结果出来了,小柯大脑内神经递质存在明显失衡,这正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考虑到她的症状已持续两年,且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生活,王院长建议住院治疗,这样能更系统地观察病情、调整方案。 治疗方案 住院的日子里,治疗团队为小柯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药物治疗先从温和的剂量开始,慢慢调节她大脑内紊乱的神经递质。刚开始服药时,小柯有些抵触,总担心会有副作用,心理治疗师便一次次和她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药物的作用,还分享了其他康复患者的经历,帮她打消顾虑。 心理治疗成了小柯康复路上的重要支撑。每次的一对一咨询,治疗师像姐姐一样倾听她的心事。小柯说自己总觉得不如别人,成绩中等、长相普通,连跳舞都比不过同班同学,这些想法像藤蔓一样缠着她。治疗师没有否定她的感受,而是陪着她一起梳理这些负面想法,引导她看到自己的优点。 团体心理辅导也给了小柯意外的温暖。和其他几位同龄女生围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故事时,她发现原来不是只有自己会偷偷哭,大家都有相似的烦恼。 治疗后 一个月的时间悄然过去,小柯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她开始主动和护士姐姐打招呼,会把窗外的阳光拍下来发给妈妈,夜晚也能踏踏实实睡上七八个小时了。出院那天,她穿着喜欢的碎花裙,手里抱着治疗师送的笔记本,笑着说:“我想重新开始跳舞,还要把住院的故事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