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行李箱滚轮碾过海滨城市的石板路时,13 岁的小路回头望了最后一眼火车站的电子屏 —— 家乡的名字正被新的车次覆盖。跟着父母工作调动转学的她,把童年熟悉的槐树、玩伴的笑声都锁进了记忆,转身走进陌生的初中校园。
患者主诉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最初半年,小路努力扮演 “适应良好” 的角色:校服洗得笔挺,按时完成作业,周末穿梭在素描班和英语口语课之间。可每当黄昏降临,看着窗外陌生的海岸线,她总会对着作业本发呆。“总觉得心里缺了块东西,像被潮水卷走的贝壳。” 后来她在日记里这样写。 负面情绪在一年后彻底爆发。课堂上,她会突然心跳加速、手心冒汗,攥着笔的手指关节发白;曾经痴迷的绘画变得索然无味,画册上积了层薄灰;同学约她周末去海边,她总找借口推脱,宁愿缩在房间里盯着天花板。妈妈发现她枕头下的撕碎的草稿纸上,写满 “不想上学”“没人懂我” 的字迹,终于慌了神。 经人介绍,父母带小路找到张学玲主任。诊室里,曾晒家乡晚霞的女孩低头抠衣角,沉默不语。张主任递过彩铅让她画心情,纸上是灰蒙蒙的海和礁石上的孤影。结合量表与问诊,确诊为中度抑郁伴焦虑,父母才明白孩子“不合群”是心理求救信号,而非叛逆。 治疗方案进度情况 住院观察的决定起初遭到小路抵触,但病房里 “情绪温度计”“沙盘游戏” 等治疗让她慢慢敞开心扉。每周三次的个体心理治疗中,她在张主任的引导下,用 “情绪漂流瓶” 练习:把对家乡的思念、对新环境的恐惧写在纸上,折成小船放进水盆,看着它漂向 “远方”。团体治疗时,和其他转学的孩子分享经历,她才发现 “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会难过”。 三周后,小路主动提出想去海边走走。她捡了些贝壳串成手链,说要送给新认识的同桌;出院那天,她的画册里多了幅画:阳光下的沙滩上,几个小人手拉手笑着,远处是扬起的风帆。 治疗后 后续随访中,张主任常收到小路***消息:孩子加入了学校的美术社,周末会带着新交的朋友回家吃饭。“真正的适应不是强迫自己忘记过去,而是带着回忆慢慢走向未来。” 张主任的这句话,成了小路日记本扉页的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