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在咨询中,经常遇到家长吐槽孩子的 “拖延症”:“孩子小令上二年级,每天写作业能从傍晚拖到深夜,明明 1 小时能完成的事,一会儿玩橡皮,一会儿喝水,催急了还闹脾气,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拖延不是故意 “偷懒”,背后藏着需要被看见的原因,找对方法就能慢慢改善。 4个方法帮孩子改善 帮孩子一起拆解任务 如把 “写完全部作业” 拆成 “20 分钟语文生字”“15 分钟数学计算题”,每完成一项贴星星,集满换亲子游戏时间。拆分任务更简单,能让孩子获成就感,逐步建立时间感知。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比如问孩子 “先写语文还是数学”“写完作业想读绘本还是搭积木”。相比被催促,自己做选择的孩子更主动,也愿为决定负责,能减少对抗情绪,更配合完成任务。 做到不打断、多鼓励 家长若频繁提醒分心的孩子 “别玩了”“快点”,易打乱其节奏。可安静陪伴,待孩子完成一段任务后,具体表扬,如 “你写生字没玩橡皮,20 分钟就完成,进步快”,正向鼓励比批评有效。 给孩子建立规律作业习惯 比如每天放学后 10 分钟吃点心,接着写作业,写完留 30 分钟自由玩耍。规律节奏能让孩子形成 “到点做对应事” 的条件反射,减少拖延借口,助力改掉拖延习惯。
结 语 孩子拖延的改善需要时间,家长别追求 “立刻见效”。多一份耐心,多一点引导,帮孩子找到做事的节奏和动力,他们会慢慢学会管理时间,摆脱拖延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