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觉得自己就是个废物。”16 岁的小泞(化名)低着头,手腕上淡淡的痕迹藏在衣袖里。面对升学的巨大压力,模拟考成绩下滑后,他迎来的不是安慰,而是父母 “不够努力”“对不起我们的付出” 的指责。
简要概述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无处倾诉的痛苦,让他用伤害自己的方式缓解情绪,直到被老师发现后,才在引导下来咨询。 小宇的情况并非个例。很多孩子在升学压力下本就焦虑不安,父母的不理解、过度期待,更像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试着表达 “我很累”,得到的却是 “别人都能行,就你不行” 的否定;他们藏起负面情绪,却在沉默中逐渐走向极端。 应对方法 停下批评,先给拥抱。 放下 “为什么这么不懂事” 的指责,用 “我知道你很难受,我在这儿陪你” 的态度接纳孩子的情绪,肢体的温暖能快速缓解他们的绝望感。 少问成绩,多问感受。 别一开口就提 “考了多少分”,换成 “最近学习是不是觉得吃力?”“有没有什么想跟我说说的?”,让孩子知道,父母关心的是他本人,而非仅仅是分数。 承认压力,共同面对。 告诉孩子 “升学确实不容易,有压力很正常”,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比如 “哪科觉得难?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他明白不是独自在战斗。 关注异常,及时求助。 留意孩子是否突然沉默、失眠、拒绝社交,或有伤害自己的迹象,这时要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别因 “怕丢人” 而拖延。 结语 孩子的极端行为,往往是绝望中的求救。比起 “望子成龙”,先让孩子感受到 “无论怎样,你都被爱着”,才是他们对抗困境的最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