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总说不想上学,晚上躲在被子里哭,问什么都不说。” 咨询室里,妈妈李女士红着眼眶说起 10 岁的儿子小林,语气里满是焦虑与不解。小林最近变得沉默寡言,对喜欢的玩具提不起兴趣,甚至常常说 “我是不是很没用”—— 这些状态,都指向了深深的压抑与不安。
简要概述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沟通后发现,李女士对儿子小林要求严苛,犯错便批评,还不许他哭,这源于她的童年 —— 常因成绩被父母否定,且被灌输 “哭是懦弱” 的观念,于是不自觉复制了这种教育模式。
许多妈妈和李女士一样,未察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童年经历的 “复刻”:缺爱的易过度控制孩子,常被忽视的对孩子情绪敏感却不懂回应,总被比较的则爱拿孩子与人攀比。
应对方法
这些未被治愈的童年感受,像隐形的接力棒,悄无声息地传递给了孩子。孩子感受到的,不是*** “为我好”,而是否定、压抑与不被理解,久而久之便积累了心理负担。
想要打破这种循环,妈妈们需要先看见自己的童年。试着回忆童年时的委屈与渴望,接纳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当对孩子发脾气后,问问自己 “是不是我小时候也受过这样的委屈”;和孩子相处时,多蹲下来听听他的想法,用自己当年渴望的方式去回应他。
结语
孩子的心理状态,往往是妈妈内心的一面镜子。治愈自己的童年,才能给孩子一个温暖、松弛的成长环境,让他不必重复自己走过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