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妈,我明天不去上学了。” 15 岁的小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声音隔着门板传出来,带着明显的疲惫。妈妈急得团团转 —— 半个月前,小凡还只是说 “不想和同学吃饭”,如今干脆拒绝踏进校门。 简要概述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细问之下才知道,小凡的困境藏着两层枷锁。人际关系上,他总觉得自己融不进班级圈子,曾主动尝试加入交流却未得到回应,之后便越发不敢开口,连日常互动都尽量回避; 读书压力更像座小山,月考退步后,他熬夜刷题却越学越慌,看着身边人稳步进步,愧疚与焦虑压得他喘不过气。两种情绪缠在一起,让 “上学” 成了他最害怕的事。 应对方法(调整方法) 先帮他 “卸下情绪包袱”。别急于催他返校,每天花固定时间和他聊些轻松的话题,从兴趣爱好切入,让他愿意说出心里的委屈。也可以鼓励他写 “情绪日记”,把没说出口的不安随手记下,慢慢释放压力。 再搭起 “社交小台阶”。从身边最基础的互动开始,比如和同桌的简单交流,或是让他参与自己擅长的班级活动。用微小的成功建立自信,告诉他 “不用和所有人熟络,有一两个能说话的朋友就很好”。 最后调整 “学习节奏”。和老师沟通后,把目标拆解成容易达成的小任务,完成后及时肯定。同时减少熬夜刷题,加入睡前放松环节,比如听轻音乐、拉伸,让紧绷的神经慢慢舒缓。 结语 一周后,小凡主动提出 “去学校看看”;又过了半个月,他已经能笑着和妈妈分享课堂趣事。孩子的厌学从来不是 “矫情”,而是需要被看见的信号。给点耐心,找对方法,那些困住他的难题,总会慢慢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