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USLEEP
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伸舌头、噘嘴、吸鼻子,或是一惊一乍地出声怪叫等奇怪行为?
家长要注意了!这可能不是孩子调皮捣蛋,而是得了抽动症!
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一种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快速的、重复或交替出现的身体某部位肌肉或某些肌群的不随意运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障碍,这种活动并无目的性。多发生于儿童期,男孩较女孩多见。
病因
◍ 病因不明,部分患儿由于起始时身体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因眼睛进异物而反复眨眼,衣领过紧引起摇头或扭颈等。
◍ 尽管去除了上述原因,但仍可在大脑皮质形成惰性兴奋灶,而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有遗传学研究提示,本症可能是一种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抽动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运动、发声2种类型,又可分为简单、复合两类。
◍ 简单运动抽动:
常见有眨眼、皱眉、皱额、努嘴、歪颈、耸肩、张口等。
◍ 简单发声抽动:
如清喉、叹气、嗅鼻、哼哼等。
◍ 复合运动抽动:
突然的似有目的、共济形式的连续动作,如跳起、转圈、模仿动作、触摸自己或他人等。
◍ 复合语言抽动:
如模仿言语、骂粗话、重复言语等。
40%~55%的抽动障碍患儿会在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前出现先兆症状,称为感觉性抽动。主要为身体局部的不适感,包括压迫感、痒感、痛感、热感、冷感或其他异样不适感。
抽动症怎么治疗?
抽动症如果早发现、诊断、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生活质量,而且总体预后良好。
抽动症以综合治疗为主
◍ 心理治疗:
可选用支持性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方法,目的是减轻患儿因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使患儿掌握对产生心理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 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中暑兴奋药。
营造温馨家庭
给孩子平和稳定的环境和家庭支持,多鼓励、多表扬孩子,学会倾听、共情、理解孩子,营造良好、轻松的家庭氛围。
调整生活方式
◍ 控制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避免看血腥、紧张的电影电视剧、玩刺激性游戏。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 让孩子忙碌起来,不过分关注自己的症状,或和孩子做游戏,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转移注意力。
◍ 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玩耍时间。
◍ 尽量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玩耍时间。
调整饮食
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尽量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冰激凌、咖啡、巧克力功能饮料等。
做好学校老师的沟通
与老师多沟通,做好孩子的学校生活管理,让老师也能了解有关抽动症的知识,并通过老师教导其他同学不要嘲笑、歧视患儿,由此帮助孩子消除紧张及自卑心理。
USLEEP·XIAMEN
结 语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每天反复会出现上面说的“怪动作”,动作有迅速、突发、刻板等特点,且持续或间断发作超过1年,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