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抑郁正悄然侵蚀这三类群体——从独居老人的心理孤岛,到高压职场的情绪崩塌。

发布时间:2025-05-01

前言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抑郁症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它如同隐匿在人群中的 “心灵感冒”,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尤其有三类群体,由于自身特点或外部环境因素,更容易被抑郁症 “盯上”。了解这些群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及时识别,为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哪三类人群要注意?

长期高压职业人群

职场已成为抑郁症高发领域,互联网、医护、金融等高压职业人群风险尤甚。互联网从业者被 “996”“007”、项目压力与技术迭代所困;医护人员面临作息紊乱、高强度救治及职业暴露;金融从业者需承受市场波动、业绩考核与投资决策压力。

长期高压致人体神经内分泌紊乱、神经递质失衡,引发情绪障碍。早期有失眠、注意力及工作效率下降等症状,后发展成职业倦怠、情绪失控,重者或生轻生念。如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因长期加班患抑郁症而停工治疗。

经历重大创伤人群

经历重大创伤事件的人群是抑郁症高危群体,涵盖亲人离世、婚姻破裂、失业、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情形。创伤带来的丧亲之痛、情感打击与经济心理压力,会对当事人造成强烈的心灵冲击。 

创伤事件发生后,人们常陷入持续悲伤、自责与无助,若负面情绪无法及时排解,极易发展为抑郁症。以地震幸存者为例,他们可能反复回忆灾难场景、噩梦不断,主动回避相关话题,长期受恐惧焦虑困扰。此类患者的抑郁症状通常较为复杂,除情绪低落外,还可能伴随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出现闪回、过度警觉等表现。

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频发,不仅加剧躯体痛苦,还干扰大脑神经功能,显著提升抑郁症患病风险。同时,退休后的社交减少、子女离巢的孤独感,以及配偶离世带来的情感缺失,都让老年群体的心理防线愈发脆弱。 

老年抑郁症症状隐蔽,患者多以头痛、乏力等躯体不适就诊,易被误诊为普通疾病;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也常被当作正常衰老,导致病情被忽视。这些实则可能是抑郁症表现,若不及时干预,或致病情恶化,甚至引发自杀悲剧。

如何帮助?

强化健康管理

定期为老年人开展身体与心理健康检查,监测慢性病指标,用专业量表筛查抑郁倾向,早发现早干预。同时鼓励其保持规律作息,保证7 - 8小时睡眠,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调节情绪。

提供心理支持

家庭成员需主动与老年人沟通,倾听心声,满足心理需求,给予情感慰藉,关注重大生活事件并及时疏导。社区和医疗机构可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抑郁防治知识,同时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助力老年人心理健康。

促进社会参与

鼓励老年人参与老年大学、兴趣小组等社区活动,拓展社交,提升自我价值;开展邻里互助,减少孤独感。同时创造学习机会,如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参与书画课程,激发生活热情,延缓认知衰退。

优化生活环境

家庭需营造温馨氛围,尊重老人生活习惯与意见,赋予自主权,同时进行适老化改造保障安全。社区应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公园、广场等活动场所,并增设无障碍设施,便利老人出行与社交。

结 语

抑郁症并非不可战胜,对于以上三类高危群体,自我觉察和外界关怀至关重要。一旦发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疑似抑郁症症状,务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诊断和治疗,重新找回心灵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