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双相情感障碍因相关话题登上热搜。不少人将其与梵高、海明威等名人联系,称它为 “天才病”,但这只是对病症的浪漫化误读,背后是患者的痛苦深渊。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大脑功能异常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在躁狂与抑郁两极反复横跳:躁狂时兴奋失控、冲动冒险;抑郁时绝望萎靡,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数据显示,患者自杀风险是常人 10 倍,15%-25% 最终因自杀离世,“五高一低” 的特点让病情复杂凶险。
大众对 “天才病” 的误解,加剧了患者的困境:有人因羞耻感隐瞒病情,错过治疗;社会的歧视也让患者在就医、生活中举步维艰。
“天才光环”的痛苦
双相情感障碍并非简单情绪波动,而是大脑功能异常引发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如坐情绪“过山车”,躁狂时兴奋失控、妄自尊大、冲动冒险;抑郁时深陷绝望,失去兴趣,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人们将其浪漫化为“天才病”,多因梵高、海明威等名人案例——他们患病期间仍创作出卓越作品,让大众误以为疾病是灵感来源。但对多数患者而言,反复的情绪极端波动严重影响生活,带来身心双重折磨,所谓“天才光环”远无法掩盖其痛苦。
心理治疗多维度帮助走出困境
认知行为疗法(CBT)
在CBT治疗中,咨询师引导患者识别“必须立刻拥有一切”的不合理认知,通过记录消费情绪、分析行为后果建立理性观念;抑郁期则挑战“毫无价值”的消极想法,以记录小成就重建自我认同。研究表明,坚持CBT的患者情绪波动减小,复发风险降低约30%。
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PSRT)
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IPSRT)聚焦稳定生活节奏,通过规律作息(固定起居、饮食时间)减少生物钟紊乱引发的情绪波动,同时改善人际关系(处理冲突、构建支持网络)。如患者小李通过学习沟通技巧改善职场关系,生活稳定性提升,发作频率显著下降。
辩证行为疗法(DBT)
辩证行为疗法(DBT)结合认知重塑与正念训练,适合情绪调节能力差的患者。它通过正念冥想提升情绪觉察力,教患者接纳情绪,并用深呼吸等技巧在发作初期干预,减少极端行为。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同样关键。疾病不仅折磨患者,也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家人的态度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家庭治疗通过改善沟通,帮助家人理解疾病本质,减少指责,构建包容环境。
结 语
“天才病” 不过是给双相情感障碍披上的虚假外衣,我们必须正视它作为严重精神疾病的本质。关注患者痛苦,保障他们的治疗权益,帮助他们摆脱疾病阴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对生命应有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