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频繁眨眼 / 耸肩非 “习惯”!可能是抽动障碍在发出警告~

发布时间:2025-06-22

前言

“明明提醒过无数次,孩子还是控制不住地眨眼、耸肩,是不是故意捣乱?” 当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出现的不自主动作时,往往先入为主地归因为 “调皮” 或 “习惯差”。但事实上,这些看似无意的 “小动作”,可能是抽动障碍发出的 “警报”。

抽动障碍 “小动作” 到成长困境

抽动障碍属神经发育障碍,好发 2-15 岁儿童,表现为突发反复的运动性(眨眼 / 耸肩等)或发声性抽动(清嗓 / 怪声等)。我国约 200 万患儿,超半数因家长误判 “调皮” 延误干预,其本质为神经递质失衡、基底神经节发育问题导致的不自主行为。


注意力与学习的 “隐形杀手”

抽动发作强行打断注意力,课堂异常动作易被误判 “不专注”,陷入 “批评 - 焦虑 - 抽动加重” 循环,超半数患儿合并 ADHD,加剧学习困难。


社交圈里的 “孤独者”

异常动作遭同伴嘲笑,30% 患儿出现社交焦虑、自卑抑郁,典型案例中患儿因清嗓子被调侃致拒学,心理防线渐被瓦解。


家庭关系中的 “矛盾点”

家长误将抽动当 “可控行为”,责骂惩罚反增孩子心理压力,致症状恶化,破坏亲子信任,陷入 “焦虑 - 冲突” 负面循环。


3 个极简干预抽动障碍的方法


不提醒,当 “症状透明人”


孩子抽动时(如眨眼、耸肩),别问 “怎么又动了”,继续做当下的事(如讲故事、玩玩具),让他感觉 “抽动不会被特别关注”,减少心理压力。


478 呼吸法:10 秒快速放松

① 用 4 秒深吸气(肚子鼓起来)→ ② 憋 7 秒 → ③ 用 8 秒慢慢呼气(嘴巴嘟起像吹气球),重复 3 次,每天做 2 次,紧张时立刻用,能缓解肌肉抽动。



暂停 “纠错”,换个说法


把 “不许耸肩” 改成 “来,捏捏这个软球”,递上减压玩具转移注意力;或说 “妈妈累了,帮我拿杯水好吗”,用任务分散对抽动的关注,避免强化 “必须控制” 的焦虑。


结 语


若您身边有疑似抽动障碍的孩子,请多一份耐心与包容。早识别、早干预,才能让孩子摆脱 “抽动” 的枷锁,重新拥抱无忧无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