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又一起校园欺凌事件登上热搜”—— 这样的新闻总能牵动大众神经。当人们谴责施暴者时,很少有人注意到,部分长期施暴或反复出现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可能正受品行障碍的困扰。这种被忽视的心理问题,正是校园暴力背后的隐形推手。
品行障碍案例
追溯成长轨迹 品行障碍的形成往往有迹可循。13 岁的小宇因多次殴打同学被学校处分,家长却认为 “孩子只是调皮”。追溯成长轨迹发现,他从小就有虐待动物、说谎逃学的行为,家人的纵容和缺乏边界的教育方式,让不良行为逐渐固化。 研究显示,家庭环境是关键诱因:父母严厉惩罚却缺乏情感关怀、频繁争吵的家庭氛围,或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监护,都可能催生品行障碍。 校园环境的忽视 校园环境的忽视更让问题雪上加霜。部分教师将品行障碍孩子的攻击行为简单归为 “叛逆”,用批评惩罚代替专业干预。当孩子的情绪无处宣泄,同伴的孤立又加剧其敌意,最终形成 “攻击 - 惩罚 - 更攻击” 的恶性循环。数据显示,未及时干预的品行障碍青少年,成年后出现反社会行为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3 倍。 家庭层面 家长需改变 “棍棒教育” 或 “放任不管” 的极端方式,通过亲子治疗学习有效沟通,建立情感联结。 学校层面 学校应建立心理筛查机制,由专业老师识别高危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培养同理心和情绪管理能力。 专业治疗 专业治疗更不可或缺。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青少年纠正 “暴力解决问题” 的错误认知;社交技能训练可提升其人际互动能力;严重案例需结合药物缓解冲动情绪。厦门某青少年心理中心的案例显示,经过系统干预,70% 的品行障碍青少年能显著改善行为问题。 结 语 校园暴力从来不是简单的 “坏孩子” 标签能解释的。当我们透过暴力行为看到背后的品行障碍,就会明白:每个偏离轨道的孩子,都需要被正确引导而非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