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为何抽动障碍更 “青睐” 未成年人?解密背后原因。

发布时间:2025-08-01

前言

9 岁的小亮(化名)最近总被老师投诉 “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突然甩头、清嗓子,铅笔在指间转得飞快,被点名时还会不由自主地耸肩膀。父母带他就医后,才知道这些并非 “调皮捣蛋”,而是儿童抽动障碍的典型表现。

儿童抽动障碍为何 “偏爱” 未成年

儿童抽动障碍为何更 “偏爱” 未成年人?从临床数据看,发病高峰集中在 5-10 岁,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 3-4 倍,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后症状会逐渐缓解。这种年龄倾向性背后,藏着多重成因。


生理层面

儿童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是关键。基底神经节负责调控运动,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就可能引发不自主抽动。研究发现,约 30% 的患儿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父母或近亲有抽动史的儿童,患病风险会增加 5-7 倍。此外,早产儿、难产儿由于脑损伤风险较高,也更容易出现抽动症状。


环境与心理因素

环境与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学业压力过大、家庭关系紧张、突然转学等应激事件,可能成为抽动障碍的 “催化剂”。临床中常见这样的案例:孩子在期末考试前抽动频率明显增加,而假期放松后症状会自行减轻。还有些儿童因过敏、感染等躯体疾病诱发抽动,比如链球菌感染可能通过免疫反应影响中枢神经功能。



阶梯式治疗是主流方案


对于轻度症状,优先采用心理干预:通过行为疗法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如用 “延迟反应训练” 减少抽动频率;家庭治疗则指导父母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以免强化症状。


中重度患儿需配合药物治疗,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能调节神经递质,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副作用影响生长发育。


值得注意的是,约 50% 的患儿会伴随多动症、强迫症等共患病,这要求治疗时需多维度干预。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儿童的抽动症状会逐步改善,仅少数会延续至成年。


结 语


当发现孩子出现反复眨眼、耸肩等异常动作时,家长不必过度恐慌,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是关键。理解抽动障碍的成因,用科学干预代替误解与指责,才能为孩子搭建更包容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