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孩子常腹痛、头痛,竟是心身疾病作祟?

发布时间:2025-08-04

前言

10岁的乐乐(化名)最近成了医院的 “常客”,每个月总有七八天喊腹痛,上课时突然头痛得趴在桌上,做了三次腹部 B 超、两次头颅 CT,结果全显示正常。直到儿科医生建议转去心身医学科,家长才恍然大悟:孩子的疼痛,可能与心理状态有关。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一类 “身体症状包裹着心理内核” 的疾病,在儿童群体中并不少见。乐乐的主治医生解释:“就像电脑硬件没问题,却因系统紊乱频频死机,孩子的身体器官没病变,但情绪压力会通过疼痛‘表达’出来。”



多维度的疾病诱因


1、学业压力是常见导火索,乐乐所在的班级实行 “积分排名制”,每次考试前他的腹痛就会加重;


2、家庭氛围的影响更隐蔽,父母常因辅导作业争吵,孩子默默把焦虑压在心里,转化成躯体疼痛;


3、社交适应问题也可能引发症状,比如刚转学的孩子频繁头痛,实则是对新环境的恐惧。


还有研究显示,儿童大脑皮层发育尚未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让心理压力 “渗透” 到身体层面。


治疗心身疾病需要 “身心同治”


斯坦福高速神经调控疗法成为关键一环 —— 通过低频脉冲精准调节大脑边缘系统,改善情绪中枢的异常放电,就像给紊乱的 “神经电路” 重新布线。同时配合抗焦虑药物缓解急性症状,而心理治疗则帮助孩子学会用 “情绪日记” 表达压力,比如用 “红色” 标注愤怒、“蓝色” 记录难过。


物理疗法的加入让康复更高效。医院的生物反馈仪能让乐乐 “看见” 自己的心率变化,通过游戏化训练学会放松;每天 15 分钟的正念呼吸练习,由家长陪着完成,既修复了亲子互动模式,也强化了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三周后,乐乐的腹痛发作频率从每周 5 次降到 1 次,课堂上的头痛几乎消失了。


厦门优眠医院王文强院长强调:“孩子不会伪装疼痛,当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时,别指责他们‘装病’。” 这些躯体症状其实是孩子的 “求救信号”,提醒家长关注其心理需求。就像乐乐在一次绘画治疗中画的:肚子里藏着个 “生气的小怪兽”,而父母的理解与科学的治疗,正是驯服怪兽的关键。


结 语


当家庭、学校、医院形成合力,帮孩子搭建起 “心理缓冲带”,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疼痛自然会慢慢消退。毕竟,健康的成长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更需要给心灵松绑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