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事阿哲出车祸那天,我们去医院看他,他笑着摆手:“小剐蹭而已,下周就能上班。”
可后来我发现,他总在开会时走神,电脑屏保换成了纯黑色 —— 以前他最爱用家人的合照。有次加班到深夜,电梯突然闪烁,他猛地捂住耳朵蹲下去,像只受惊的动物。我才知道,那场车祸里,他亲眼看着前车被追尾变形。
创伤应激
这种 “假装没事”,其实是创伤后常见的自我防御。就像给伤口盖了层薄纸,看似遮住了溃烂,却捂出了更深的脓。 藏起的症状,正慢啃生活 这些都是创伤后 “隐性消耗” 的典型症状:表面维持正常社交,内心却被侵入性回忆反复撕扯;用过度忙碌麻痹神经,却在独处时被巨大的空洞感淹没;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却归咎于 “工作太累”。身体会诚实记下所有未被处理的情绪,转化成失眠、心悸或慢性疼痛。 有人会反复闪回创伤画面,明明在安全的房间,却突然闻到硝烟味;有人变得像刺猬,伴侣一句重话就触发激烈争吵,事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还有人用过度忙碌麻痹自己,却在深夜被失眠和心悸缠上 —— 身体从不会说谎,所有被压抑的情绪,都会以更隐秘的方式反噬。 如何治疗 治疗的第一步,是允许自己 “暂时不好”。心理咨询师教同事用 “情绪命名法”:当恐惧袭来时,在心里默念 “这是车祸带来的应激反应”,像给失控的野兽挂上标签。比如在每周三的午休时间去公园独坐,不再强迫自己 “积极起来”,只是任由眼泪落在长椅上。 创伤就像未拆的炸弹,假装它不存在,只会让引线越烧越短。那些被强行压抑的情绪,从不会真正消失,只会在某个深夜或某个瞬间,以更猛烈的方式反噬。承认 “我需要帮助”,不是软弱,而是给伤口一个愈合的机会。 结 语 别让 “假装没事” 变成慢性消耗。伤口需要暴露在空气里,才能长出新的肉芽。那些敢于直面疼痛的人,终会在废墟之上,慢慢拼凑出更坚韧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