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精神分裂症≠危险?破解偏见,文明社会该有的温度。

发布时间:2025-08-08

前言

去年夏天,某市商场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一名男子突然挥舞水果刀划伤路人,后经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事件曝光后,“精神病人都危险” 的论调在社交平台蔓延,有患者家属坦言,孩子病情稳定后本想复学,却因邻居的举报被迫搁置。

精神分裂症


公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恐惧,往往源于对 “伤人” 的片面认知。事实上,仅约 10% 的患者会出现暴力行为,且多与这两点相关:


一是幻觉妄想的支配,比如听到 “指令性幻听” 要求攻击他人;二是社会排斥引发的应激反应,长期被孤立、歧视的患者,更容易在绝望中爆发。多数患者的痛苦,更多是向内的 —— 他们可能被幻听纠缠得彻夜难眠,或因妄想自我封闭,而非主动伤害他人。


研究数据显示,仅约 5%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出现冲动行为,且多与未得到规范治疗有关。就像糖尿病患者需要胰岛素,高血压患者需要降压药,他们的异常表现往往是疾病导致的认知紊乱,而非 “本性凶恶”。更多时候,他们是脆弱的:害怕社交时的误解,担心被家人视为负担,在幻觉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维持体面。



文明社会的温度,少点偏见


偏见的根源,在于信息的断层。媒体更倾向于报道极端个案,却鲜少呈现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回归生活的日常。当我们把 “精神分裂症” 等同于 “危险”,本质上是用标签替代了对个体的理解 —— 就像用乌云否定整片天空的存在。


文明社会的温度,体现在对少数群体的包容里。它可以是社区工作者一句 “要不要来参加手工课” 的邀请,是公交司机看到服药后略显疲惫的乘客时多等的 10 秒,是家人在患者复发时说 “我们一起去看医生” 的坚定。这些细微的善意,比任何口号都更能驱散偏见的阴霾。


结 语


精神分裂症患者并非洪水猛兽,他们只是受疾病困扰的普通人。恰当治疗与社会包容,是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支撑。放下偏见,多些理解与接纳,让每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被温柔对待,这是文明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