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身体伤痕背后:那些被忽视的求救信号。

发布时间:2025-08-11

前言

15 岁的小宇(化名)手腕上有几道浅浅的划痕,妈妈发现时,他只说是不小心被文具划到的。直到老师在作业本里发现一张写着 “活着好累” 的纸条,家人才惊觉,那些 “不小心” 的伤痕,其实是孩子藏了很久的求救信号。



伤痕背后的隐喻

像小宇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他们用疼痛掩盖心里的煎熬,却常被大人当作 “叛逆”“矫情”。这些伤痕背后,往往藏着三个被忽视的真相:



情绪找不到出口

小宇父母总说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当他被同学孤立、考试失利时,想说的话全堵在心里。那些无处安放的委屈、愤怒,像不断膨胀的气球,到后来只能用身体的疼痛来释放压力。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想伤害自己,只是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能让心里好受一点。



渴望被看见

有个女孩在日记里写:“每次划疼自己,妈妈才会放下手机问我怎么了。” 对长期被忽视的孩子来说,伤痕成了引人注目的 “信号灯”。他们发现,只有让自己 “出问题”,才能得到一点点关心,哪怕这种方式带着刺痛。



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脆弱,一句 “你真没用” 的指责,一次被集体排挤的经历,都可能让他们觉得 “自己不值得被爱”。身体上的伤痕,仿佛在印证这种否定:“你看,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发现“信号”如何做?

当发现这些信号时,盲目指责或惊慌失措都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试着这样做或许更有效:



家长需稳定自身情绪

先稳住自己的情绪,轻轻说 “我看到你很难受,愿意和我说说吗”。不追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是让孩子知道 “你的感受很重要”。就像小宇的老师,只是把那张纸条折好放在他桌上,写了句 “我在”,反而让他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给孩子 “情绪树洞”

可以是每天十分钟的聊天时间,聊聊学校的趣事或烦恼;也可以准备一个本子,让他把说不出的话写下来。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不用通过伤害自己,也能被认真对待。



让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

带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打球、画画、拼乐高…… 在投入的过程中,那些压抑的情绪会慢慢消散,他们会重新发现:原来专注做事的快乐,比疼痛更让人踏实。


结 语


每个伤痕都是无声的呐喊。当大人能放下 “为什么不懂事” 的质问,换成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的倾听,那些藏在疼痛背后的求救信号,才会真正被听见、被接住。毕竟,孩子需要的从不是 “不许伤害自己” 的禁令,而是 “有我在,你不用独自硬扛” 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