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打破亲子隔阂:叛逆不是对抗,是期待被看见。

发布时间:2025-08-13

引言

14 岁的小阳(化名)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门外是妈妈王女士的哭声:“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要这样对我?” 这已经是本月第三次因为 “玩手机” 爆发的争吵。王女士不明白,那个曾经追着自己要抱抱的孩子,怎么突然变成了浑身带刺的模样。

叛逆,从来不是悄然发生

孩子的叛逆,常常像一面镜子,照出亲子间悄悄拉开的距离。有位父亲发现儿子总把脏袜子扔在地上,说了很多次都没用,直到有天他蹲下来捡袜子,才看到床底贴着张纸条:“爸爸,你上次答应带我去钓鱼,已经过去三个月了。” 原来那些故意的 “不听话”,藏着孩子对 “被重视” 的渴望。


隔阂往往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从 “你不懂我” 的瞬间开始累积。孩子说 “学校的社团活动很有趣”,家长回 “别耽误学习”;孩子抱怨 “同桌总欺负我”,家长说 “为什么别人不欺负别人”。当孩子的分享一次次被打断、被否定,他们慢慢学会了闭嘴,用沉默或顶撞代替沟通。就像给气球充气,情绪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爆炸。


想要靠近叛逆的孩子,或许可以从 “退一步” 开始。有位妈妈试着不再盯着女儿写作业,而是每天留半小时听她讲学校的事,哪怕是 “谁的鞋带总系不好” 这种小事,也认真回应。三周后,女儿主动说:“妈妈,其实我数学考砸了,怕你生气才没说。” 原来当家长放下 “教育者” 的姿态,孩子反而愿意卸下防备。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你的情绪,我接得住。” 当孩子摔门时,别急着指责 “没礼貌”,可以说 “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当孩子拒绝沟通时,不用追问 “为什么”,可以留张纸条 “我在客厅等你,想聊了随时来”。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往往是 “我需要被看见” 的信号。


结 语



亲子间的隔阂,不是孩子变了,而是双方停在原地,忘了彼此都在成长。如同并肩的树,根系相连,枝叶却各向伸展。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怎样,我都在”,叛逆或许会变软,成为彼此靠近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