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幼儿园生日会上,5 岁的朵朵攥着妈妈衣角,缩在角落,不愿加入吹蜡烛的小朋友,只说 “我怕”。不少家长见过类似场景 —— 社交场合中,有的孩子总躲在大人身后,难融入群体。
分离性焦虑 这些看似 “害羞” 的表现,往往和内心的不安有关。就像朵朵,妈妈一旦离开视线范围,她就会坐立难安,哪怕身边有熟悉的老师,也忍不住频频望向门口。这种对 “分离” 的敏感,会让孩子在社交中时刻紧绷着一根弦:担心爸妈突然走开,害怕陌生环境里的不确定,注意力很难集中在玩耍或互动上。 集体活动表现更明显 在集体活动中,这样的不安会表现得更明显。有的孩子拒绝参与游戏,宁愿独自坐在一旁摆弄手指;有的孩子会反复确认 “妈妈是不是在外面等我”,甚至中途哭闹着要找家长;还有的孩子虽然跟着大家一起做动作,却始终眼神游离,像在警惕着什么。他们不是故意 “不合群”,而是内心的不安像一层壳,裹住了想融入的勇气。 形成恶性循环 时间久了,这种状态可能会形成循环。孩子因为害怕分离而回避社交,又因为很少参与,渐渐不知道该如何和同伴相处,下次遇到类似场合,不安感只会更强烈。就像邻居家的男孩小宇,每次去公园都只敢拉着奶奶的手,别的小朋友邀请他踢球,他就往奶奶身后躲 —— 他说 “怕跑远了奶奶不见了”,其实心里也羡慕大家能疯跑着笑闹。 破解循环“搭个台阶” 破解这种循环,要给孩子的安全感 “搭个台阶”。一位妈妈带女儿参加聚会时,先陪孩子在角落观察,用 “要不要把小熊放进别人搭的城堡” 引导互动,待孩子放松后,再悄悄后退并示意 “我就在这里”。 “告别仪式” 很有效 送孩子去兴趣班等场合前,约定拥抱或击掌等告别方式,且坚守 “说再见就会回来” 的承诺。如一位爸爸送儿子去幼儿园时,会玩 1 分钟 “石头剪刀布”,让孩子明白暂时离开后会按时来接,减少分离时的哭闹。 提前 “剧透” 社交场景 去陌生场合前,在家用玩偶模拟可能遇到的情况,告知孩子可能会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可做出的回应,让孩子有预期,内心更踏实。 不否定孩子的不安感 更重要的是不否定孩子的不安。当孩子表达不舍时,不说 “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蹲下来回应,认可他的感受并承诺会回来,这比强迫他 “勇敢” 更能帮他积攒勇气。 结 语 社交场合对孩子来说,本应是充满乐趣的地方。当我们读懂那些退缩、沉默背后的不安,用耐心代替催促,用陪伴搭建安全感,孩子内心的那层 “壳” 才会慢慢变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