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小周(化名)曾以为跨过高三那年的低谷,人生就会一路晴朗。直到某天清晨,她在三点半的黑暗里睁着眼,听着窗外的风声发呆 —— 这个熟悉的场景,让她突然想起两年前那段难捱的日子。 抑郁症的二次复发 那时她刚摆脱情绪的困扰,重新捡起画笔,甚至办了场小小的个人画展。但是近一个月,画架上的画布始终空白。朋友约她去看新展,她盯着消息框半天,敲出 “有点累” 三个字。 起初她以为是工作太忙,直到某天同事随口一句 “这个方案不够用心”,她躲在楼梯间接连掉了半小时眼泪,才惊觉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饭桌上总是扒拉两口就放下筷子,睡前要刷三小时手机才能勉强睡着,连养了五年的猫蹭过来,都懒得抬手摸摸它的头。 生活里的信息“提醒” 生活里的很多信号,其实早就在悄悄提醒我们。就像有人突然把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不是因为成熟,而是没力气应对朋友圈的提示信息;有人开始用加班填满所有时间,不是有多上进,只是怕独处时汹涌的低落;还有人反复说 “最近记性好差”,或许不是真的健忘,而是情绪在悄悄囤积压力。 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这些信号太容易被当作 “矫情” 或 “小题大做”。就像小周,家人说 “年轻人谁没点烦心事”,朋友劝 “出去旅个游就好了”,她自己也逼着自己 “别想太多”。可情绪的累积从不会因为忽视就消失,反而像越堆越高的积木,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才惊觉早已摇摇欲坠。 自我提醒 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对自己更敏锐一点:当连续一周不想拉开窗帘,当吃到最爱吃的东西也没滋味,当看到消息提示就莫名烦躁 —— 这些时候,不必急着否定自己 “太脆弱”,不如停下来问问:“我是不是有点累了?” 就像小周后来在日记本上写的:“承认需要调整,不是认输。那些被看见的信号,其实是在帮我们踩刹车。” 结 语 生活难免有起伏,重要的是别等到风雨太大才想起躲雨。那些微小的不对劲,都是在提醒我们:该给自己一点温柔的关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