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饭桌上,爷爷第无数次说起年轻时修水库的事:“那时候我们扛着铁锹走十里地,晚上就睡草棚……” 孙子扒拉着饭应道:“爷爷,这故事我都会背了。” 老人的筷子停在半空,默默夹起一筷子咸菜,没再说话。
老人重复话语,藏着情绪需求
后来孙子发现,爷爷只在家人围坐时提这段往事。有次他放下碗筷问:“您当时是不是特别累?” 爷爷眼睛一亮,讲起工友们分一个窝头的细节,连当时的月光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原来那些重复的讲述,是想让晚辈知道 “我也曾为生活拼过”。 老人反复说一件事,藏着多样的情绪需求。王奶奶总念叨 “你爸小时候偷摸下河游泳”,其实是想念远在外地的儿子;李爷爷每天说 “当年我是村里第一个高中生”,不过是怕被当成 “没用的人”。他们翻来覆去的话题,像系着线的风筝,那头拴着的是渴望被关注的心愿。 关注老人情绪,其实很简单 关注老人的情绪,其实有简单的方法。试着把 “您说过了” 换成 “再讲点细节呗”。表姐每周给外婆打电话,总会问:“上次您说的老缝纫机,现在还能踩动吗?” 外婆每次都能讲出新故事,挂电话时总说 “跟你聊天心里暖”。 主动接过话茬 也可以主动接住话茬。父亲说 “我当年在部队得过嘉奖”,不妨接一句 “那勋章现在还在吗?”;奶奶念叨 “你小时候总抢我拐杖玩”,就说 “等我回去陪您拄着拐杖遛弯呀”。这些回应像台阶,能让老人顺着往下说心里话。 让他们感受“被重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 “被重视”。放下手机,看着他们的眼睛,偶尔点点头。楼下张叔的女儿只要周末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过去的事,哪怕不插话,老人也能乐呵呵地说一下午。
结 语 那些被我们视作 “啰嗦” 的重复,不过是老人在轻声说 “陪陪我”。下次再听到反复的絮叨,别急着打断 —— 他们要的不是我们记住故事,而是确信自己在家人心里,始终有个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