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五年级学生小颜(化名)沉迷手机,家长管教时便大发脾气、摔东西甚至辱骂。因是家中独苗,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加剧了这一局面。 建议 为了确保患者隐私安全,案例背景做了修改 家长:立规矩前先 “破冰”。 放下说教,以陪伴替代指责,如每周选两晚关掉电子设备,陪孩子拼积木、读绘本或聊其感兴趣的话题,先成为 “同盟” 再引导。全家约定 “手机使用公约”,明确使用时间及条件,规则写下来贴客厅,家长带头遵守,违反时平静提醒,不指责翻旧账。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冷静,等其平复后说明道理,避免硬碰硬,也不让孩子觉得发脾气能达成目的。 爷爷奶奶:爱要有 “边界感”。 要知道溺爱非真爱,孩子哭闹要手机时,温和坚定拒绝,用替代活动转移注意力。主动配合家长规则,不在孩子面前唱反调,分歧私下与家长沟通,统一立场后再和孩子沟通。多带孩子体验 “线下快乐”,让孩子发现离开手机生活还有很多乐趣。 专业帮助 以 “求助” 姿态带孩子接触,强调 “解决问题” 而非 “孩子有错”,比如说明因手机吵架心里不好受,邀请孩子一起向懂相处的老师请教。 过程中全家配合:不强迫孩子说不愿说的话,咨询后不追问指责,可约定先试三次,给孩子选择权。 专业人员给建议后,家长和爷爷奶奶私下统一意见逐步落实,不质疑方法,用行动传递共同尝试的态度。 全家保持耐心:孩子遵守规则时及时夸奖,偶尔反复时不否定进步,用一致的爱与规则帮孩子找回生活掌控感。 结 语 改变孩子的网瘾并非一蹴而就,家人的耐心与一致行动至关重要。多些陪伴与鼓励,少些指责与溺爱,让孩子在爱与规则中,慢慢找回对生活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