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想让孩子主动向前?先给 TA “自己说了算” 的空间。

发布时间:2025-08-21

前言

养育中最动人的场景,莫过于孩子主动踮脚够向目标的模样:无需催促便专注投入,遇到阻碍会自己琢磨解法,完成后眼里闪着 “我做到了” 的光。这样的内驱力,并非少数孩子的天赋,而是藏在 “给孩子自主空间” 这个简单的选择里。

内驱力的核心


内驱力的核心,是个体对 “自我掌控” 的天然渴望。就像学步期的孩子总会推开成人的手,宁愿摇晃着跌跌撞撞,也不愿被稳稳搀扶 —— 他们在通过自主尝试,确认 “我能影响世界” 的力量。这种力量若被反复看见、尊重,便会逐渐沉淀为主动行动的内驱力。


许多时候,成人的 “好心安排” 反而会削弱这种力量。为孩子规划好每分每秒的时间,替他们筛选好所有 “正确” 的选项,甚至在他们犯错前抢先纠正,看似高效的养育方式,实则在悄悄传递 “你不行” 的信号。当孩子习惯了被动接受指令,主动探索的热情便会慢慢冷却。



“有边界的自由”


真正滋养内驱力的,是 “有边界的自由”。不必事事替孩子做决定,而是在安全框架内,让他们拥有选择权:比如在规定的学习时长里,自主安排先做数学还是语文;在约定的 bedtime 前,自己决定是读绘本还是听故事。这些微小的自主体验,会积累成 “我能对自己负责” 的信念。


允许试错


允许试错是另一个关键。孩子尝试系鞋带时打的死结,画画时涂出轮廓的色彩,解决问题时绕的弯路,都是内驱力生长的养分。成人要做的不是立刻纠正,而是给予空间让他们感受结果 —— 当孩子发现 “这样做行不通”,自然会思考 “怎样能更好”,这种主动反思的过程,正是内驱力的催化剂。


结 语


养出 “自推娃” 的秘诀,从来不是复杂的技巧,而是成人学会 “退一步”。放下 “必须按我的方式” 的执念,接纳孩子用自己的节奏探索世界,在需要时提供支持而非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