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年级的安安(化名)最近像只没上发条的玩具熊。课堂上总趴在桌上打蔫,老师提问时眼神发直,可到了晚上,他却瞪着天花板数羊,数到两百只还毫无睡意。妈妈发现他床头的漫画书换了一本又一本,抽屉里的小夜灯亮到后半夜,“孩子是不是太累了?” 她的疑问里藏着说不出的焦虑。
儿童期青春期睡眠障碍
这样的情况在不少家庭悄悄发生:孩子白天像被抽走了力气,听课走神、写作业拖拉,可一到晚上就像按下了 “启动键”,要么翻来覆去,要么偷偷摸出手机刷视频。其实这就像身体的 “信号灯” 在闪烁,提醒我们要多留意孩子的睡眠节奏。 还有些孩子的睡眠像被打碎的玻璃:明明早早躺下,却总在半夜醒来,盯着窗帘缝隙透进来的光出神,要好一阵子才能重新睡着;早上闹钟响了好几遍,怎么也爬不起来,好不容易坐起来,脑袋还昏沉沉的,像装了铅块。 更明显的是情绪上的变化:以前爱笑的孩子变得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皱眉头;或者总说 “没意思”,对以前喜欢的篮球、漫画都提不起兴趣。这些看似和睡眠无关的表现,其实可能都是夜晚没睡安稳留下的 “痕迹”。 给时间划分
其实,关键在于给时间 “分分区”。某学生妈妈发明了 “三色时间表”:红色时段专注写作业,不允许摆弄文具、查手机;蓝色时段是 “缓冲带”,做 10 分钟拉伸或听首歌;黄色时段固定为睡前一小时,用来整理书包、读课外书,不碰课本和电子设备。坚持一个月后,孩子的作业效率提高了,躺下后也能更快睡着。 小窍门是 “拆分目标”。就像把大捆的柴分成小束,孩子面对的任务也可以拆成小块。比如把 “今晚要复习数学” 变成 “先整理错题本,再做 5 道练习题”,每完成一项就打个勾。看到进度一点点推进,孩子不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也能避免熬夜赶工。 还有个小办法是 “让身体知道该睡觉了”。比如每天睡前让孩子用温水泡泡脚,或者固定听一首轻柔的曲子。就像给钟表上弦,重复的动作会让身体形成 “条件反射”,一到时间就知道 “该休息啦”。 结 语 青春期孩子的睡眠节奏本就容易 “跑偏”,如果发现他们白天蔫、晚上精神,或是睡不安稳、情绪反常,不妨多和孩子聊聊睡前在想什么 —— 有时候,解开睡眠的结,就藏在一句简单的对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