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面对精神分裂,家庭 “病耻感” 为何顽固难消?

发布时间:2025-09-25

前 言


“要是被亲戚知道孩子得了这个病,这辈子就抬不起头了。” 小张父母的话,道出了无数家庭的隐忧。当孩子确诊精神分裂,不少家庭第一反应不是寻求帮助,而是拼命 “藏起来”,这种根深蒂固的 “病耻感”,正在悄悄延误孩子的康复时机。


面对精神分裂固有的病耻感


家庭 “病耻感” 的顽固源于大众认知偏差,精神分裂长期被贴 “危险”“疯癫” 等标签,甚至被归咎于家教失败,令家长自我否定、回避问题。实则该病是脑部功能异常,非个人或家庭过错。


打破 “病耻感” 需认清病症:其表现藏于日常,如沉默寡言、情绪骤变、出现怪异想法或重复无意义动作等,这些是需关注的信号,而非 “性格叛逆”。



及时正规干预



先过 “认知关”


家长要主动了解相关知识,明确这不是 “羞耻的秘密”,而是需要科学应对的状况。可以加入同类型家庭互助小组,在交流中卸下心理包袱,也能获取实用经验。



搭建 “支持网”


尽早联系专业的心理支持机构,获取针对性的引导方法。同时温和地告诉孩子 “你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面对”,避免用 “你怎么这么不正常” 等话语加重其心理负担。



回归 “日常感”


保持家庭生活的规律,比如一起准备三餐、饭后散步,让孩子在熟悉的节奏中获得安全感。鼓励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整理房间、养绿植,逐步重建生活秩序。


结 语


“病耻感” 从来不是保护孩子的壳,反而会隔绝希望。当家庭放下偏见,社会摒弃误解,把精神分裂当作普通的健康问题去正视,孩子才能在理解与支持中,更快找回生活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