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特定学习障碍者的心声:需要的不是批评,是懂我。

发布时间:2025-09-28

前 言


“又把‘p’写成‘q’,你到底用不用心?”“这道题讲了十遍还错,是不是笨?” 这些指责,是很多特定学习障碍者的童年阴影。他们并非故意 “偷懒”“迟钝”,只是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常人不图片

图片

特定学习障碍


这类障碍的根源藏在认知模式里:有的孩子视觉处理区域不够活跃,看文字像 “翻倒的积木”,明明认识的字也会读错;有的听觉记忆通路较弱,记不住单词和公式;


还有的空间感知能力特殊,写字总歪歪扭扭、算题老漏步骤。这些不是 “态度问题”,而是大脑的 “学习通路” 与常规模式存在差异,和智力高低毫无关系。


但外界的误解往往比障碍本身更伤人。被贴上 “笨”“懒” 的标签后,孩子会陷入 “越受挫越自卑,越自卑越学不好” 的循环,甚至主动放弃努力。其实,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批评,而是 “被看见” 和 “被适配”。


图片

关键在“精准支持”


家庭层面,用 “拆解任务” 替代 “全盘否定”,比如把 “背课文” 拆成 “读熟一句→记住一段”,用积木学数学、画画记单词,贴合孩子的认知节奏;


学校层面,老师可允许用语音输入代替书写,用彩色标记梳理知识点,给孩子多一点反应时间;


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优势 —— 若读写弱但动手强,就鼓励做手工、搞实验,用成就感对冲学习挫败感。


结 语


无论哪种障碍,核心都是 “扬长避短”—— 找到孩子擅长的感官通道(听觉、视觉、动手),把学习任务转化为他们能接受的形式。慢慢来,每一种 “不一样” 的方法,都是通向进步的专属路径。